National Day Rally 2007 (Chinese)

PM Lee Hsien Loong | 19 August 2007
 

国庆群众大会 2007

新加坡整体形势良好,一片兴旺。

经济连续三年取得好成绩。今年也应该会有很好的表现。

国际金融市场最近出现很大的波动
新加坡的股市近日来就下滑了不少。
我们正密切注意市场的情况。
还不能确定金融市场的波动对世界经济的冲击。
如果它削弱美国消费者的信心,亚洲和新加坡的经济也将受到影响。
不过,亚洲和新加坡的经济基础很稳固。
因此,我仍旧相信我国中期和长期的展望非常良好。

今年以来,国内其他方面的发展很顺利。
我们的旅游业正在腾飞,去年的旅客人数将近一千万人,创下新高。
其他的各行各业也欣欣向荣。很多公司的盈利增加许多。工人也得到更多的加薪和花红。
人们有更多钱花,零售业的生意也开始好转。我相信,政府上个月分发的消费税回扣,也刺激了消费。
中元会也热闹起来了!报章报道,七月歌台的收费都提高了。
肯定知道房地产业旺了起来。有人欢喜有人愁。

掌握多种语文的重要

有今天的成就,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了解周边国家的文化和语言。

对华文华语的掌握,更是一大优势,有利于跟中国交往。
新加坡企业和新加坡人在中国各地打拼。他们交了“学费”,已经有了不错的成绩。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水务公司凯发集团(Hyflux),目前在中国有25个大型的污水处理、海水淡化的发展项目。

新加坡缺水,不过,我们化逆境为优势,开发了制造“新生水”的新科技,最近还赢得“斯德哥尔摩水资源奖”。
新加坡人众志成城,克服了天然的局限,在国际引起广泛的注意。凯发集团成功进军中国,跟这不无关系。
嘉德置地(CapitaLand)在中国各个城市投资和管理了72个商场。其中三座叫做“来福士广场”。在上海的来福士广场,成了当地最兴旺的商场之一。
新加坡人在上海发展的成绩,最令人瞩目。

  • 上海的新加坡的“过江龙”多达一万人,不少已经闯出了一片天地。
  • 在上海的闹市,不难发现一些新加坡餐饮业的品牌,譬如“美珍香”、“面包物语”、“大食代”。

新加坡人到中国寻找机会,许多中国人则到新加坡来。旅客每年多达一百万人。中国官员也继续到我国考察。一大原因:这里没有语言障碍,感到自在,又有文化的亲切感。

我们应该继续推广华语,维持华文水平。拥有将近30年历史的特选学校,扮演重要的角色。
它们确立了方向,制定了不少计划。相信它们可以培养双语、双文化人才。
双文化课程很受欢迎。

  • 今年,选修双文化课程的中学和初级学院的学生超过900人。明年将会更多。
  • 道南小学选修双文化课程的学生,不少学科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。共有40%的时间以华语上课。
  • 华侨中学今年在北京设立“卫星校园”。选修双文化课程的学生,将到北京学习、浸濡几个月。
  • 这些都是有创意、受欢迎、有效的新教学法。这也说明特选学校不断求新求变,不辜负社会的期望。

教育部将全力支持特选学校,协助加强母语的教学和文化的传授,以肩负薪火相传的使命。

推广华语少不了中华总商会。

  •  总商会当仁不让,成立了一个社交组织,名叫“通商中国”。
  • 将招募对中国有兴趣的商人、专业人士、年轻人和学生,让他们有机会进行交流,建立联系,以及用华语讨论各种重要课题。
  • 李资政答应出任赞助人。黄根成副总理和几位部长将出任顾问
  • 这表示政府非常支持这个计划。

我们也应该鼓励各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使用华语。
外交人员需要掌握各种语言。掌握双语的外交官,每个月可得到补贴金。

  • 其实,贸工部,国家发展部,公共服务学院等部门的官员也常跟外国人打交道,却没有得到奖励。
  •   政府将把奖励计划延伸到这些部门。
  • 有了奖赏,更愿意花功夫学习及使用这种语言。
  • 相信很多官员会选择华语,因为它最实用。
  • 这个措施也表达了政府推广华语的决心。

除了华语,也需要掌握其他语言的人才。其中,马来语最为重要。

  •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,因此我们有必要鼓励更多新加坡人掌握马来语或印尼语。这有利我们跟邻国人民交往,做生意,以及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。
  • 将实行一些奖励措施,鼓励非马来族学生学习马来语。不是取代母语,而是作为第三语言。稍后将在英语演讲中说明。

我要强调,母语政策维持不变。新措施完全不会影响母语政策。
要下一代学习母语;是天经地义的事。
最近报章的文章说,鼓励人们学习母语,不应该老是谈到一个“利”字 —— “利益”的“利”。

  • 我同意。学母语不应该只是为了钱。
  •  但是,中国经济起飞,激励了人们更加重视华文,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。其实,全球正掀起一股华语热,千千万万的人正在学习华语
  •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大环境,以鼓励更多国人把华语学得更好。

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

新加坡前景良好,不过仍旧面临一些挑战。

  • 收入差距扩大便是其中之一。
  • 政府经常讨论这个问题,也落实了不少扶贫济困计划。
  •  不过很少将这些计划联系起来,向人民阐明
    •  一策略是居者有其屋计划。

几乎所有的人,包括低收入的同胞, 都拥有房子。
三房式组屋值16万元
低收入家庭有一笔不小的资产,可以用来养老、解决三餐温饱。

  • 另一大策略是提供良好教育,让年轻一代发挥所长,掌握谋生技能
  •  近年来也实行了不少具体措施,帮助低薪人士。

包括社区关怀基金、额外组屋津贴、就业奖励计划。
还会继续探讨新的、有效的政策。稍后会在英语演讲中进一步谈。
然而,扶贫济困工作,不应该全由政府包办。

  • 公益事业,人人有责。
  • 华社一些先驱人物,深受儒家思想影响,具有立己立人的精神
    • 代表人物包括陈嘉庚、李光前、陈笃生
    •  他们的义举,直到今天还被人们广为传颂。

希望这一代的新加坡人,特别是事业有成的人,发扬先辈的精神。

  • 不少人做到了这点。
  •  最近的两个例子是邱德拔家族和企业家沈望傅。
  • 他们分别捐出非常可观的善款,作为公益用途。

行善的意义,不在于义款的数目。大家可以量力而为。

  • 在社区里,中元会组织向来大力支持慈善事业
  •  各中元会每年都举行义标,或直接将义款捐给社区福利基金。
  • 他们这样做,使我国社会增添了不少温馨感。

为什么不能把照顾穷人的责任全交给政府呢?

  • 无论是什么地方,慈善家无私的善举,都容易感动人,成为人民的榜样。
  •  这样的影响力,政府官员比不上。
    • 记得已故的余炳亮先生。他担任公益金主席多年,一生热心公益,自称是专业乞丐。

新加坡整体形势良好,一片兴旺。
经济连续三年取得好成绩。今年也应该会有很好的表现。
国际金融市场最近出现很大的波动

新加坡的股市近日来就下滑了不少。

  • 我们正密切注意市场的情况。
  •  还不能确定金融市场的波动对世界经济的冲击。
  • 如果它削弱美国消费者的信心,亚洲和新加坡的经济也将受到影响。
  • 不过,亚洲和新加坡的经济基础很稳固。
  • 因此,我仍旧相信我国中期和长期的展望非常良好。

今年以来,国内其他方面的发展很顺利。

  •  我们的旅游业正在腾飞,去年的旅客人数将近一千万人,创下新高。
  • 其他的各行各业也欣欣向荣。很多公司的盈利增加许多。工人也得到更多的加薪和花红。
  • 人们有更多钱花,零售业的生意也开始好转。我相信,政府上个月分发的消费税回扣,也刺激了消费。
  • 中元会也热闹起来了!报章报道,七月歌台的收费都提高了。
  • 肯定知道房地产业旺了起来。有人欢喜有人愁。

掌握多种语文的重要
有今天的成就,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了解周边国家的文化和语言。
对华文华语的掌握,更是一大优势,有利于跟中国交往。

  • 新加坡企业和新加坡人在中国各地打拼。他们交了“学费”,已经有了不错的成绩
    • 水务公司凯发集团(Hyflux),目前在中国有25个大型的污水处理、海水淡化的发展项目。

新加坡缺水,不过,我们化逆境为优势,开发了制造“新生水”的新科技,最近还赢得“斯德哥尔摩水资源奖”。
新加坡人众志成城,克服了天然的局限,在国际引起广泛的注意。凯发集团成功进军中国,跟这不无关系。

  • 嘉德置地(CapitaLand)在中国各个城市投资和管理了72个商场。其中三座叫做“来福士广场”。在上海的来福士广场,成了当地最兴旺的商场之一。

新加坡人在上海发展的成绩,最令人瞩目。

  • 上海的新加坡的“过江龙”多达一万人,不少已经闯出了一片天地
  • 在上海的闹市,不难发现一些新加坡餐饮业的品牌,譬如“美珍香”、“面包物语”、“大食代”。

新加坡人到中国寻找机会,许多中国人则到新加坡来。旅客每年多达一百万人。中国官员也继续到我国考察。一大原因:这里没有语言障碍,感到自在,又有文化的亲切感。
我们应该继续推广华语,维持华文水平。拥有将近30年历史的特选学校,扮演重要的角色。

  • 它们确立了方向,制定了不少计划。相信它们可以培养双语、双文化人才。
  • 双文化课程很受欢迎。
    • 今年,选修双文化课程的中学和初级学院的学生超过900人。明年将会更多。
    • 道南小学选修双文化课程的学生,不少学科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。共有40%的时间以华语上课。
    • 华侨中学今年在北京设立“卫星校园”。选修双文化课程的学生,将到北京学习、浸濡几个月。
    • 这些都是有创意、受欢迎、有效的新教学法。这也说明特选学校不断求新求变,不辜负社会的期望。

教育部将全力支持特选学校,协助加强母语的教学和文化的传授,以肩负薪火相传的使命。

推广华语少不了中华总商会。

  • 总商会当仁不让,成立了一个社交组织,名叫“通商中国”。
  • 将招募对中国有兴趣的商人、专业人士、年轻人和学生,让他们有机会进行交流,建立联系,以及用华语讨论各种重要课题。
  • 李资政答应出任赞助人。黄根成副总理和几位部长将出任顾问。
  •  这表示政府非常支持这个计划。

我们也应该鼓励各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使用华语。

  • 外交人员需要掌握各种语言。掌握双语的外交官,每个月可得到补贴金。
    •  其实,贸工部,国家发展部,公共服务学院等部门的官员也常跟外国人打交道,却没有得到奖励。
    • 政府将把奖励计划延伸到这些部门。
    • 有了奖赏,更愿意花功夫学习及使用这种语言。
    • 相信很多官员会选择华语,因为它最实用。
    • 这个措施也表达了政府推广华语的决心。

除了华语,也需要掌握其他语言的人才。其中,马来语最为重要。

  •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,因此我们有必要鼓励更多新加坡人掌握马来语或印尼语。这有利我们跟邻国人民交往,做生意,以及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。
  • 将实行一些奖励措施,鼓励非马来族学生学习马来语。不是取代母语,而是作为第三语言。稍后将在英语演讲中说明。

我要强调,母语政策维持不变。新措施完全不会影响母语政策。
要下一代学习母语;是天经地义的事。
最近报章的文章说,鼓励人们学习母语,不应该老是谈到一个“利”字 —— “利益”的“利”。

  • 我同意。学母语不应该只是为了钱。
  •  但是,中国经济起飞,激励了人们更加重视华文,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。其实,全球正掀起一股华语热,千千万万的人正在学习华语。
  •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大环境,以鼓励更多国人把华语学得更好。

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
新加坡前景良好,不过仍旧面临一些挑战。

  • 收入差距扩大便是其中之一。
  • 政府经常讨论这个问题,也落实了不少扶贫济困计划。
  • 不过很少将这些计划联系起来,向人民阐明。
    •  一策略是居者有其屋计划。

几乎所有的人,包括低收入的同胞, 都拥有房子。
三房式组屋值16万元
低收入家庭有一笔不小的资产,可以用来养老、解决三餐温饱。

  •  另一大策略是提供良好教育,让年轻一代发挥所长,掌握谋生技能。
  • 近年来也实行了不少具体措施,帮助低薪人士。

包括社区关怀基金、额外组屋津贴、就业奖励计划。
还会继续探讨新的、有效的政策。稍后会在英语演讲中进一步谈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然而,扶贫济困工作,不应该全由政府包办。

  • 公益事业,人人有责。
  • 华社一些先驱人物,深受儒家思想影响,具有立己立人的精神。
    • 代表人物包括陈嘉庚、李光前、陈笃生。
    • 他们的义举,直到今天还被人们广为传颂。

希望这一代的新加坡人,特别是事业有成的人,发扬先辈的精神。

  • 不少人做到了这点。
  • 最近的两个例子是邱德拔家族和企业家沈望傅。
  • 他们分别捐出非常可观的善款,作为公益用途。

行善的意义,不在于义款的数目。大家可以量力而为。

  • 在社区里,中元会组织向来大力支持慈善事业。
  • 各中元会每年都举行义标,或直接将义款捐给社区福利基金。
  • 他们这样做,使我国社会增添了不少温馨感。

为什么不能把照顾穷人的责任全交给政府呢?

  • 无论是什么地方,慈善家无私的善举,都容易感动人,成为人民的榜样。
  • 这样的影响力,政府官员比不上。
    • 记得已故的余炳亮先生。他担任公益金主席多年,一生热心公益,自称是专业乞丐。
    •  他曾经把一个向他求助的男人训了一顿,因为这个人不自爱。
    • 余炳亮有道德权威,可以教训这样的人,让人心服口服。一般政府官员(甚至议员或部长)办不到这点。

我们的社会不能没有慈善家,不能缺少公益精神。

人口老化带来的挑战

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另一原因,是人口老化的趋势。

  • 未来二十年,老年人口比例将增加许多。
  • 现在就必须帮助人们做好准备,以免为时过晚。
  • 委任林文兴部长专门负责人口老化问题。

首先,我们应该关注老年人生活起居的问题。

  • 将采用新科技、新设计,使老年人生活得更舒适。
  • 日本人是专家,发明了很多方便老年人使用的东西。
  • 发明了一种特别的热水壶:可以煮热水,也可以发送电话简讯(SMS)。老人每用一次热水壶,家人就会接到简讯。如果热水壶突然用得少了,家人就知道老人家可能有麻烦了。

也发明了一种手机,叫做“Raku Raku”—“轻轻松松”的意思。可以放慢电话里的声音,方便耳朵不灵的老年人使用。
应该向日本学习,引进这些新发明。

老年人也需要社交活动。

  • 民间团体应该多多努力,政府会从旁协助。
    • 全岛各处的乐龄俱乐部,为老年人带来很多欢乐
    • 可以打太极拳、练气功、唱卡拉OK。
    • 专家说,人们偶尔打打麻将,可以防止患上老人痴呆症!
    • 总之,这些都是有益身心的活动!

希望老年人生活都过得充实、快乐。

无论年纪多大,都可以培养爱好。

  • 如果健康没问题,应该继续工作。
  • 不但可以避免钱不够用,也有益身心。

要安享晚年,钱很重要。

  • 国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,因此不能太早退休。
  • 此外,政府也决定改进公积金制度。
  • 我稍后会在英语的演讲进一步说明。

一些人说,他们距离享清福的日子好像越来越遥远。

  • 政府鼓励人们:“活到老,做到老”
  • 他们担心:“做到老,做到死!”
  • 怪罪政府,说生活费很高,他们不能尽早退休。
  •  时代不同了,国人的确必须调整心态。
    • 唐朝诗人杜甫说:“人生七十古来稀。”
    • 那是一千多年前的情况!
    • 中国近来有句顺口溜,“修订”了杜甫的诗句。它说:“七十小弟弟,八十多来兮,九十不稀奇。”
    • 现在的七十岁,等于从前的六十岁、五十岁!

维持家庭观念的重要

除了延迟退休,要解决人口老化的问题,必须从家庭观念着手。

  • 新加坡特有的现象是,年轻人在找到对象后,先到建屋局申请组屋。在快要领取组屋的锁匙的时候才注册结婚,在这之后,才举行传统婚礼,然后搬进新居,不再跟父母同住。
  • 人们或许认为:“相见好,同住难”。
  • 父母和孩子分开来住,有时候是好的。
  • 不过,相信议员们都见过不少老年居民,虽然面对经济困难,还是不愿意和子女同住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。
  • 可是,老年人年纪大了,起居不方便,孤零零地自己住,不是理想的安排。
    • 沿户访问居民的时候,发现越来越多家庭,只有老夫妇两人。
    •  一些组屋只有一老,另一半先走了,只剩孤单的一人。
    •  我替他们担心。

时代虽然不同了,但是家庭的重要性仍然不变。

  • 年轻一代应该关心父母,以免他们感到孤独,以及在他们身体有毛病的时可以照顾他们。
  • 当父母年迈时,子女应该把他们接到家里照顾。
  •  政府和老人院无论效率多高,也比不上家人的爱心和家庭的温暖。

结论
任何国家都会面对各种棘手的社会问题。

  • 在新加坡,政府向来坦诚地向人民分析这些问题,尽早寻找解决办法,并且说服人民接受必要的改变。
  • 四十多年来,政府和人民都展现自强不息的精神。
  • 这些果敢的改革,为国家打下坚实和稳固的基础。

新加坡现在处于最佳状态,亚洲也发生史无前例的变化,带来无限的机会。

  • 一定要抓紧千载难逢的机遇,加快发展和改革的步伐。
  •  未来十年,新加坡必将焕然一新,更加多姿多彩。
  • 让我们一起努力,为全体人民创造更辉煌的前程。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