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Day Rally 2004 (Chinese)

PM Lee Hsien Loong | 22 August 2004
 

国庆群众大会 2004

各位同胞

 
引言
 
明年,新加坡将欢庆40周年国庆。这些年来,我们取得了不少成就,并赢得其他国家的尊敬。我们刻苦耐劳,举国上下紧密合作,所以成功了。我们采纳了各种明智和有远见的政策,使整个国家受惠,并推动我们向前迈进。不过,更重要的是,新加坡人越来越有互相关怀的精神,人民和政府之间也建立了互相信任的关系。
 
这种互相信任的关系,是在李光耀先生担任总理时便开始建立的。他和那一代的新加坡人,充满建国的理想和热忱,他们相信我们能够建立一个全民一心,政府和人民同心同德的国家。吴作栋先生加强了这种良好的关系。吴先生以亲切和真诚的态度同人民沟通。他拉近了各民族、各阶层人士的距离,促使大家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努力。
 
这种全民一心的精神,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。我们必须保留和发扬这样的精神。 当我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时候,必须要讲求逻辑和理智,这样才可以制定明智可行,对国家有利的政策。不过,绝对不能忘记,任何一项政策都会影响民生。政策的问题就是民生的问题。政府须要尽力处理老百姓关注的课题。
 
重组和寻找工作

许多基层领袖告诉我,我们的当前急务是把经济搞好,制造更多的工作职位。这是降低失业率,帮忙低收入家庭的最好方法。我同意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着手重组经济,使新加坡更具竞争力,吸引更多投资。我们的策略开始见效了,但是,这只是一个开始。
 
我有信心,如果我们继续重组经济,新加坡将能够吸引更多投资,更多游客,激发更多人自行创业,让新加坡和这个区域一起增长。我们的政策, 能为国家开创美好的未来。
 
但是,对个人来说,经济重组可能是痛苦的。一些人会失去现有的工作,新的工作也会出现。我们必须协助受影响的工人重新接受训练,提升技能,寻找可以胜任的新工作。我们有不少计划――例如政府的津贴,社区组织的援助等等,可以帮助生活出现问题的人。但是,同样重要的是,工人必须提升自己,争取新的工作的机会。要不然,他们将会落伍,失去自尊心,无法为家人提供好生活。
 
我很高兴看到不少年长工人掌握了新技能,成功的转行。为了表扬这些工人,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最近和《联合晚报》联合举办了“英雄榜”竞赛。今年的一位优胜者是张莲仙女士。她在一家银行担任督工23年。去年,她被裁退了。不过,她没有放弃,她参加了部分时间的护士助理课程。由于她表现杰出,全国心脏中心颁给她一份奖学金,让她报读全职的护理课程。现在,她找到了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――帮助心脏病病人。张女士很有决心,很有自立的精神,又肯为社会尽一份力。她能做到的,许多被裁退的工人也能做到。
 
生活成本和医药费

新加坡人关心工作,也关心生活费和医药费的问题,因为这些课题直接影响个人的生计。有时候,生活费的上涨不是我们所能够控制的,例如,原油价格的上升造成电费的上涨。鸡蛋也因为禽流感的蔓延而起价。
 
那些我们能够控制的问题,我们一定会尽力而为,以减轻人们的负担。大家都担心家人或自己会突然生一场大病,需要接受昂贵的治疗。我们须要改善健保双全计划,让人们更有能力应付高昂的医药费。这会减轻人民的顾虑和担优。卫生部长许文远正在处理这个问题。
 
解决生活费上涨的长远办法,是保持一个有竞争性,有活力,使大家受惠的经济。唯有这样,工资才会上升,才可帮助人们应付生活费的上涨。我们也能为失业者和贫困的人提供更多援助。
 
年长的新加坡人

年长的新加坡人特别担心生活费和医药费的问题。许多人已经退休,依靠公积金过活。因为我的就职演讲着重谈年轻一代的问题,有一些老一辈的人觉得被忽视了。政府不会忘记他们。其实,我们有责任好好照顾他们。有了他们,国家才有今天的成就。他们是社会里值得我们尊敬的成员。
 
政府最近填补年长新加坡人的保健储蓄户头,就是为了帮助他们,希望这么做能够减轻他们的医药负担。如果我们在未来有财政盈余可以分发给人民,我们不会忘记提供更多援助给年长的人。
 
我们也会尽力在政策上做一些调整,让老年人生活得更自在。譬如说,只懂华文的老年人,出门行动时感到很不方便。因为公共场所的各种标志用的是英文。尤其是乘搭地铁时,他们更看不懂标志。的确,除了牛车水和少数的地铁站,其他地铁站的标志全用英文。不过,这些技术上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。政府已经决定在所有的地铁站,设置多种语文的标志。我希望这能帮助那些不会英文的新加坡人。
 
中华文化和语言

除了民生课题,我们也必须积极保留文化传统。这样一来,我们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文化、自己的根。对新加坡华人来说,要保留文化传统,就必须掌握华文华语。
 
我在华校就读了12年。这12 年,奠定了我的生活观和处世的态度。今天,不论中国大陆或在台湾,我都听得懂当地人所说的话,不需要依赖通译员。在官方会议以外的交流,我都以华语进行,增进双方的感情和亲切感。
 
双语政策将继续是我国教育制度的基石。不过,我们必须改进母语的课程和教学方式。我们不能采用划一的教学方式,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家庭的背景进行灵活教学。我们要确保每一名学生都有兴趣学习和使用母语。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,我们必须设定实际的水准。同时,能力强又有兴趣的学生,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进修华文的机会。
 
我们必须培育一批精通两种文化的人材。教育部将推出一套高水平、充实的课程,以实现这个目标。这个课程所培养的,将是有能力掌握英文和华文,同时也了解中华文化和历史的学生。他们应熟悉古典文学,也应了解中国的近代史,现代史,以及社会的潮流。这对我国华族文化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。此外,这批人材能够同中国人在同一个思想频道上沟通,因为他们熟悉中国的文化典故,也了解中国人的思维。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精通两种语文,不过,那些做得到的人,肯定会很吃香,就业前景美好。
 
与中国的双边关系
 

我们虽然积极保留各民族的传统文化,并且鼓励人民使用母语,但是,我们必须记住,我们归根究底是新加坡人。尽管我们使用的语言相同,但是新加坡不是中国,也不是马来西亚、印尼或印度。我们是主权独立的国家,拥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和观点。
 
我最近到台湾进行私人和非官式访问,引起了中国的强烈反应。中国抗议说,我们违背了“一个中国”的原则。我到台湾访问,当然不是有意要触怒中国。这不可能是我的目的,因为我们珍惜与中国的关系。我曾经和中国许多高层领导人会面,我很感谢他们热情的接待,我很重视彼此间的友谊,也很赞赏他们支持两国合作的积极态度。不过,即使是友好国家,有时候也会发生利益分歧, 或对同一个问题选择不尽相同的解决办法。这是国际政治的一个客观现实。当两国的意见不同时,我们必须冷静地站稳立场。
 
让我说明我为什么有必要去一趟台湾。台湾海峡两岸的危险局势,是本区域潜在的最大安全问题。在目前紧张的局势下,身为总理,我必须作出困难的判断。我了解中国领导人绝对严肃地看待台独问题。不过,我也必须亲自了解台湾方面的想法。在我从政的二十年当中,我认识了许多台湾各界人士,其中一些已经成为了泛绿和泛蓝两大阵营的主要领导人。唯有充分的了解了两岸领导人的思维,我才能对局势作出不偏不倚的客观评估,其他国家才会重视我们观点。这样,我们才可以协助避免有关各方对台海局势做出错误判断。我如果坐在办公室里,单靠阅读报告或观看电视新闻,是不可能透彻的了解实际状况的。
 
我们了解“一个中国”是中国的核心利益。自1965年独立建国以来,新加坡一贯保持“一个中国”的立场,因为这也符合新加坡的切身利益。1990年10月,我们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。当时,中国已了解新加坡对台湾的立场,也了解由于历史因素,新加坡在台湾有着独特和重要的利益。这种利益对维持新加坡的国家安全仍旧非常重要。因此,我的台湾之行,并没有违背或改变我们的“一个中国”政策。
 
台湾方面十分了解新加坡的“一个中国”政策,也知道我们坚决反对台独。我们对台独势力的抬头感到非常担忧。因此,如果说我的访问助长了台独势力,这是不符事实的。
 
我访台之后得出的判断是,台湾海峡的确存在着误判和擦枪走火的可能。海峡两岸的人民都是我们的好朋友。一旦战争爆发,我们就会面临一个困难的抉择。这是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局面。不过,如果冲突是由台湾方面所挑起,那么新加坡不会支持台湾。
 
新加坡和中国的合作关系,向来建立在平等、相互尊重和互惠互利的基础上。如果我们的合作受到影响,对两国都不利。
 
我访问台湾引起中国的强烈反应,使两国关系受到影响,我对此感到遗憾。我也对台湾媒体渲染和错误报道我在台湾的行程感到遗憾。
 
我不会改变我国的“一个中国”政策。不过,我有必要到台湾一行,同当地的领导人会面,以便在面对危机时,有把握为新加坡作出正确的决定。
 
养儿育女

让我跟着讨论一个重要的课题,那就是生儿育女的问题。过去,华族家庭喜欢多子多孙,多数家庭是三代同堂。但时代改变了,人们对生儿育女的想法也改变了。现在,我们最头痛的,是婴儿不够的问题。其实,这是个老问题,但情况越来越严重。
 
这里的华人还很传统。我们的婴儿有多少,跟生肖很有关系。1988年,我们大丰收,总共有五万个龙子龙女。但十二年后的2000年,数目减少到四万个。去年不是龙年,婴儿少得可怜,只有32,000个。如果一切顺其自然,到了2012年,这条龙可能缩小成一条小虫!
 
我了解年轻人的事业心很重,也有很多生活目标。我们必须设法减轻他们养育子女的负担。接下来,我会在英语演说中,宣布一些新的措施。
 
总而言之,生儿育女关系到价值观的问题。我们希望年轻一代重视家庭亲情,疼爱孩子。他们应该是为了享受天伦之乐才养育子女。
 
总结

我们的先辈建设的新加坡,结合了东西方的精华,这里有很多做生意、或施展才能的机会。我们常说,上人种树下人凉,我们这一代,正享受着上一代人辛勤耕耘的成果,我们也应该继续为自己和为我们的后代,种植能够遮阴乘凉的果树。
 
世界正快速的转变,新加坡也是如此。我很荣幸,能够在这个时候,带领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,在这个岛国为大家建立一个温馨的家园,为后一代的新加坡人打造美好的未来。
 
谢谢大家。
 

 

 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