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Day Rally 2009 (Chinese)

PM Lee Hsien Loong | 16 August 2009
 

国庆群众大会 2009


            亲爱的同胞,大家晚上好。我们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风暴。我们的经济第一季度大幅度萎缩,幸好到了第二季度经济迅速回弹,现在情况基本稳定下来了。今年 财政预算案里的“振兴配套”已经发挥了作用,公司并没大幅度裁员,我们的失业率维持在可以接受的水平,只是增高了一点。新加坡人诚然已经受到风暴的影响,向国会议员、市镇理事会,或者社区发展理事会求助的人增加了。

           但是到目前为止,多数人都生活如常,工作安稳,心情大致上也不错。今年国庆日大汇演,大家都很热烈地庆祝国庆日。再说,最近举行的旅游展也是人山人海。我有张图片,显示的是上周末举行的一次旅游展。旅游社的老板很高兴,告诉记者说,许多人今年来还没有出国旅行,现在已经憋不住了,不得不去!此外,更有说服力的:很多人正在排队买房子。是好是坏暂且不说,不过,这表示新加坡人对前途是蛮有信心的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无论如何,我们必须继续关注接下来几个月的经济走势。世界经济的大局势基本上现在已经稳定下来了,本地的一些企业也开始招聘员工了。第三季,也就是现在这一 季,应该不会出现大规模裁员的现象。但是,第三季以后,情况还不十分明朗,所以我们应该对此做好心理准备,有备无患。从长远来说,我们应该对前景感到乐 观。风和日丽的日子可能还没回来,不过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希望,一些“绿苗”了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在这场风暴中,中小型企业受的影响较大,因为它们的资金有限,人员缺乏。但是政府已经实行了不少措施援助他们,而许多中小型企业也展现了逆境求存的精神。它 们勇于创新,改变经营模式,寻找新的出路。政府将继续全力支持这些中小型企业,包括协助它们进军海外市场。亚洲国家还有很多商机,只要了解市场,人脉好, 不怕没有生意做。

我 以本地家具业做一个例子,解释这个道理。家具业是我国工业化初期的一门行业,因为劳工密集,也不是很高科技的行业,所以当时新加坡制造家具是合情合理的。 可是,三、四十年后,我们的家具业还有新的生机,还没有被淘汰,反而能够脱胎换骨,从夕阳行业转变成朝阳行业,这不一定是每一个人都会预料到的。为什么会 是如此?因为我们现在生产的,是高品质、设计新颖、领导潮流的家具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我们的新加坡家具商会也很活跃,在国内外有效地促销新加坡品牌的家具。因为经济下滑,行情不好,所以他们加倍努力,成功地开拓了不少海外新市场,包括东亚、东欧和拉丁美洲的市场。现在,他们正在拉丁美洲的巴西招商。全世界都走遍了,肯定有生意做的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世界最大规模、最有名气的家具展是意大利的米兰家具展。今年四月,新加坡的家具工业理事会在米兰家具展参加了展览。我们的标新局 (Spring) 帮助他们参加,帮助他们争取到一块展览的场地。当时吴作栋资政在意大利访问,他特地到参展会替本地商家打气,拍了一张照片留念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其实,我国家具商的工厂大多不设在新加坡,而是在邻近国家,因为当地的生产成本比较低。不过,他们以新加坡品牌为号召。在国际市场上,新加坡不仅是个国家的 名称,也是优良品质的象征。所以新加坡这个品牌很重要,这个品牌是商人打天下的“独门武器”,要珍惜它,千万不要糟蹋它。要加强它,使我们在商场上能够百 战百胜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我国企业家懂得变通,积极寻找新出路,个别新加坡人也应该自动自发,抓紧自我提升的机会。工友应该把握培训的机会,参加SPUR (技能提升与应变计划)所开办的各种课程。失业的人可以向e2i (就业与职能培训中心)或 CDC (社区发展理事会)求助。这些机构帮助了许多人找到了工作。他们相当努力,默默耕耘,效果也不错,最重要的是他们肯拼的决心。在e2i培训中心的一道墙上,挂着一个很有意思的标语,它说:“山不转路转,路不转人转,人不转心转”,鼓励大家下定决心去拼。被生活搞到团团转的人,应该到e2i转一转,一定会转出一条路来。其实,掌握一技之长,是走出生活困境的唯一的、最佳的办法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未来两年,世界经济的增长可能比较缓慢,我们必须继续逆水行舟,力求上进。世界经济迟早将会全面复苏,到时,我们将已经做好准备,能够再次展翅高飞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我们忙着振兴经济的时候,也不可忽略其他长远的问题。我今晚要谈两个长远的问题,一个是医药保健和医药费的问题,另一个是宗教种族和谐的问题。先谈医药费、医药保健的问题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缓和医药费的上涨,所以基本上,多数的新加坡人是负担得起医药费的。但是,我知道这仍旧是新加坡人所关心的问题。为什么关心呢?很多人需要照顾年迈患病的父母,担子比较重。那些刚要步入老年的人,也可能为自己的健康和医药费担心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政府很关注这个问题,并且已经开始提升医疗服务,以应付人口老化所带来的庞大需求。人到老年比较多病,也病得比较重,康复的时间也比较长,这个是不得已的。 因此我们必须作出积极有效,而且有针对性的反应。我们正在建造更多医院,包括在北部的邱德拔医院和西部的裕廊综合医院。我们不只需要建造大型医院,也需要 建造一些社区医院。差别在哪里,让我解释一下。年长病人在疗养期间,他们需要恰当的护理服务,他们不一定需要继续在大型医院就医,社区医院就可以为他们提 供收费低廉但恰当的护理服务。社区医院可以跟大型的政府医院互相合作,互相支援。政府医院协助社区医院提升他们的医疗水平,使病人得到良好的照顾。而社区 医院可以接收政府医院的一部分病人,腾出一些床位来,把政府医院的病床留给病情比较重的病人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此外,社区医院也有一个功能,就是他们跟社会的联系较为紧密,有利争取各界的支持。陈笃生医院跟仁慈医院之间的合作关系,就是一个好例子。仁慈医院是一所社 区医院,就坐落陈笃生医院的旁边。我最近走访了仁慈医院,了解一下它的运作情况。仁慈现在有了新的管理层,有了新的运作模式,陈笃生为仁慈提供医疗咨询, 而陈笃生留医的病人病情稳定后,可以到仁慈留医,接受护理服务,一直到康复为止。在仁慈留医的病人也不用担心,因为如果病情恶化,有什么问题的话,可以立 即回到陈笃生就医,所以两边配合得很密切。同时,仁慈医院也有许多热心的义工,为病人组织有益身心的消闲活动,让他们康复得更快。当天我去的时候,就碰到 一组义工,跟病人唱卡拉OK,使病人能够开心一点,开怀一点,能够早日康复。 我看,这是一个好的模式。樟宜医院和圣安德烈社区医院,也有同样的合作关系。卫生部现在正在研究如何将这种运作模式扩展到其他政府医院去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年老病人住院,不管是政府医院还是社区医院,都不能永远住下去,迟早必须回家,并且越早越好。当他们回到家中休养后,家人就必须负起照顾他们的重任了。我知 道这是相当沉重的负担,有些人甚至说:“久病无孝子”。这个我不以为然,不过无论如何,负担是重的,我们还是不能够,也不应该推卸这个责任。我们亚洲人重 视孝道,这个是传统的美德,我们必须维持下去。再说,虽然政府有责任照顾老年人,政府也会尽政府的责任,但是对家人来说,这个不只是责任,这个是责任加上 爱心。家人的爱心,家庭的温暖,不是疗养院或医院所可以取代的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最近我跟一些疗养院的负责人谈这个问题,他们就向我反映,一些新加坡人已经失去这些美德了。有些人甚至把年老父母遗弃在疗养院或者医院里。有些人把父母送到 疗养院之后,逃得无影无踪,甚至身份证上的地址都换了。当疗养院联络上他们的时候,他们还表现得事不关己,表示即使疗养院把父母亲赶出去,他们也不在意。 这个是令人心寒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,我们不能够不去管它、不去处理它,所以政府正在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运用 ‹赡养父母法令›,向这些孩子追究责任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当然,除了设立更多社区医院,政府还会探讨其他措施,以减轻人们在家里照顾患病亲人的负担。政府会尽政府的责任,我们整个医药保健系统会发挥它的功能,但是 个人也应该负自己的责任。个人的责任,第一件重要的事情,就是保持健康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。要远离疾病,节省医疗费的最好办法,是运动、照顾身体,注意 饮食,不要抽烟。不论你是打太极拳、练气功还是快步走,都是有益身心的。而如果你能够参与集体活动的话,一起做运动,可以增加人生乐趣,可以多交朋友,对 心理健康也有帮助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,是国人肥胖和超重的趋势。这是所有发达国家面对的问题,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面对的问题。在美国,将近三分之二的成年人是肥胖的,或 者是超重的。这是有科学定义的,美国是名副其实的“超级重国”,并且一年一年地重起来。在中国,他们也快要迎头赶上了。现在人们害怕“三高” – 什 么是“三高”?高血糖、高血脂,高血压,基本上是高体重造成的问题。改革开放之前,“三高”很少见,这些都是“富贵病”,可是现在“三高”人数已经不少 了,城市里尤其多。最近我看到一则新闻报道,由于城市里肥胖的人越来越多,所以减肥的生意越做越好,促销的花招也越来越厉害,包括所谓的“论斤减肥”,收 费按减掉的“肥肉”计算:5斤300元、10斤500元,20斤800元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在新加坡,我们还没有到这个“先进”的地步。我们每年都举行全国健康生活运动,替大家免费减肥。我每年都参加,跟几百个基层领袖和乐龄人士一起蹦蹦跳跳,体重越来越轻,可是新加坡全体肥胖人数则有增无减! 我们还没到美国的地步,美国是三分之二人口肥胖,我们肥胖的人数是三分之一,但是已经够多了,应该减轻一点。我们必须加倍努力,预防肥胖和“三高”,否则疾病缠身,将对自己和社会造成非常沉重的负担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我接着要谈种族和宗教和谐的问题。种族和宗教和谐对我国有深远的影响。我国一向以种族及宗教和谐而自豪,各种族融合得很好,不同宗教和种族背景的人成为好朋 友、好邻居,在新加坡是很普遍的事情。各宗教组织不但互相尊重,还经常联手推动社区服务,并且是施善不问来者,不问你是什么宗教信仰的,你有需要的话,我 会帮助你。这是很好的现象,是我们四十多年来努力的成果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当然,我们这样的社会风气,也跟我们的社会结构有关,因为占人口多数的道教徒和佛教徒,向来对其他宗教都采取包容和协商的态度,因此为整个社会定下基调。让 我举个例子:有些道教神庙举行酬神游行的时候,经常到附近的兴都庙拜访。兴都庙也礼尚往来,在举行游行的时候,也经常绕道拜访道教庙宇。最近在义顺就有一 个例子。在这张照片里,兴都庙信徒举行游行时,特地到一间神庙拜访,神庙以舞狮迎接他们,场面又热闹,又温馨。

这 是新加坡独有的现象。当然,我了解其他宗教教义不同,也许不能以同样的方式互相交流。实际上,最重要的是交流的诚意和精神。我相信,这是所有的宗教都可以 接受的。半个世纪以来,我国各宗教社群和平共处,互相容忍。不过,我们不能够因此而感到自满。我们有理由继续注意这个问题,第一,因为新加坡人的宗教热忱 正逐渐升高,加上我国人口稠密,各社群接触频繁,很难完全避免一切的磨擦发生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让我举一个实际的例子,使大家了解我不是在谈抽象的问题,而是可能发生、曾经发生,必须注意的问题。有一位国会议员告诉我,在他的选区里,去年发生的这起事 件。有一名华族老婆婆去世了,她家人打算在隔壁组屋底层办丧事。他们还没有得到市镇理事会的许可,还没有申请批准,就开始布置灵堂。不幸地,那个地方已经 被一户马来族家庭预订了,作为举行婚礼的场所。马来家庭已经获得市镇理事会的批准,请柬也都发出去了,现在婚礼的场地突然被人家霸占掉了,被人“捷足先 登”,马来家庭当然觉得很不高兴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市镇理事会出面调解这个问题,劝请这户华族家庭把丧事移到另外一个地方举行,但是华族家庭不愿意配合。他们认为,虽然灵柩还没运到,不过灵堂已经设置好了, 拆下来会带来霉运,这就出现了问题。显然理亏的是华族家庭,可是华族家庭不愿意搬。幸好经过议员和基层领袖的调解,那户马来族家庭大方地同意将婚礼移到附 近的组屋底层举行。市镇理事会也为了向他们表示感激,让他们免费使用场地,并且帮助他们在组屋附近张贴告示,让参加婚礼的宾客知道地点已经改变了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这是去年发生的事情。无论是喜事或丧事,都是非常敏感的人生大事。红白两事纠缠在一起,情绪容易失控,一发不可收拾。这起事件得以解决,是因为那户马来族家 庭让步。所谓“退一步,海阔天空”。这充分说明了新加坡人够成熟,能够顾全大局。在另一个国家,在另一种情况下,类似的事件很容易演变成两个族群之间的冲 突,或者成为暴力冲突。所以,和谐融洽的种族关系,值得我们庆幸,更值得我们珍惜,而不应被大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。我刚才提到这个事件,不是唯一的一起, 也不会是最后的一起。我们必须坚定和机敏地处理这些问题,各方都应该懂得协商,为他人着想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政府本身的态度很重要。政府应当立场坚定,保持警惕和中立。我再举另外一个例子说明这一点 — 征用土地的例子。政府经常需要征用私人土地,兴建道路、地铁线、学校、政府组屋等等。如果政府没有办法征用土地,新加坡的发展就肯定停滞不前了。有时政府 也会征用到宗教组织的土地。所有的宗教组织都曾受影响,譬如佛寺、基督教堂、兴都庙等,都曾被征用过。政府征用土地的时候,会作出赔偿,但是受影响的组织 虽然得到赔偿,不一定愿意搬迁。如果受影响的是宗教组织的话,那感到不满的不只是一两个负责人或者一两个地主,而可能是许许多多信徒,他们可能向政府发出 请愿,政府就会有一个棘手的问题了。政府当然会慎重考虑受影响的组织的和信徒的意见,如果政府考虑之后,还是无法接受请愿的话,还是必须征用土地的话,那 政府不得不这么做,但是一定会向有关的组织交代。我们的考虑必须是:政府的决定绝不能让人觉得政府偏袒任何一个宗教组织,同时这个决定也不能削弱政府的公 信力,不然政府日后事情就很难办了。到目前为止,我们可以算是幸运的,政府征用土地的时候,一般上都获得地主的谅解与合作,政府应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这些具体的事例说明,我们处理宗教问题,除了必须很敏感和谨慎之外,也必须坚守一些基本的大原则,所以不只是处理个别案例的时候要机警,谨慎,大原则必须正 确,我们才能有一个正确的框架,维持种族和谐。这些是什么原则呢?我想,基本上是四点:采取包容和协商的态度、坚持政教分离、维持中立、世俗化的政府,同 时尽量扩大我们共同分享的空间。这些是重要的四点,我这边简单地讲一讲,可是稍后我会在英语演讲中再阐述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我希望各界人士全力支持和维护这些基本原则,这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存亡,全体人民应该同心同德,使新加坡成为多元宗教社会的典范,使宗教和谐与宗教自由继续成为我国社会的一大基石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 各位同胞,今年是新加坡成为自治邦50周年。半个世纪以来,我们经历许多风雨,备受考验。幸运的是,新加坡人团结一致,齐心协力,使我们排除万难,创建了今天的新加坡。我有信心,我们能够再次通过考验,克服危机,创造一个更繁荣昌盛的新加坡。

English Translation (doc, 80.00KB)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