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庆群众大会 2006
各位同胞,大家晚上好。
引言
今年五月举行的大选决定了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。我的领导班子获得人民的委托,将尽我们的能力,为国家开拓新的发展的空间。目前的国际局势对我们有利,亚洲的大国 -- 中国和印度,经济正在腾飞,潜能不可限量。它们带动了整个亚洲的发展,使区域的其他经济体也突飞猛进。当然,有些东南亚国家面对着一些政治问题,但是区域的整体形势良好。我们应该把握机会,加强我们的竞争优势,为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。
虽然前景是光明的,但是我们也面对很大的竞争压力。要提升经济、重组工业、提高生产力,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,对国家和国民来说,都不容易。新加坡人面对这个压力,也许会问:新加坡还可以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吗?我和我的孩子,在新加坡还有光明的前途吗?我的答案是肯定的: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!这不是一个预测,这是一个目标、一个承诺,一个我们将竭尽所能去达到的愿景。
我们是一个国家,是一个大家庭,所以政府要照顾全体人民,让人人都能分享成功的果实。然而,我们要达到全民齐步向前,并不容易。全球化造成收入差距的扩大。低收入的人,面对全世界工人的竞争;而教育和技术水平高的人,在世界每个国家都很受欢迎,企业公司都争相聘用他们,所以收入差距扩大了。这是许多国家都面对的问题,无论是发达国家如美国,或是正在崛起的国家如中国,都面对这个困难。
政府将尽我们的能力,去克服国人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。短期来说,每年的财政预算案都采取了不少措施,去帮助低收入的国人,这包括水电费、租金和组屋杂费回扣。今年的增长配套虽然是人人得益,但我们的用意是要帮助低收入的公民,以及年纪大、技能水平比较低的工人。这些政策已经取得了效应,但这只是治标的办法,因为我们不可能每年都有增长配套。增长配套只是在经济表现好,国家有盈余时,才有可能分发。
治本的方法是提升国人的技能水平、提升孩子的教育水平,提高我们的生产力,为国人争取更好的工作,使他们能赚取更高的收入。与此同时,我们也必须提升我国的竞争力,吸引投资,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。 这是政府正在做的事。
但是,政府在面对民生课题时,也不可以忽视更长远的问题。 今晚,我将跟大家谈谈几个重要的长远问题。我的华语演讲要谈三个课题:第一是就业机会,这是大家都很担心的;第二是医药保健;第三是人口的问题。
经济前景和就业展望
先谈谈就业机会。我对新加坡的经济前景是很乐观的。我有信心我们能制造足够的就业机会,不只足够给新加坡人,甚至会超过新加坡工人的人数。 今年,自年初以来,我们已经制造了8万1000份工作。过去两年,我们更是制造了超过20万份工作,比出生的婴孩数目还要多几倍。这个数目不只证明我们的增长率高,更证明了我们的经济政策、方针和策略已经奏效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这些工作都是高素质的投资所带来的。投资者、企业家、分析员观察我国和区域的情况,对新加坡有信心。他们信任人民、信任政府,因为他们看得出人民能够适应新环境,政府能够制定新的策略,我们能够齐心合作,使整个国家向前迈进,所以投资者在新加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,这不是做慈善,是投资,是要赚钱的,所以除非他们相信有钱赚,否则他们不会来。
我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,那就是滨海湾的综合度假胜地。最近的招标活动非常成功,拉斯维加斯金沙集团将在新加坡投资50亿元,估计将制造3万份工作 -- 综合度假胜地制造一万多份工作,并带动我国的旅游业和零售业,在其他酒店、餐馆和商场制造另外两万份工作。当中有高技术和低技能的工作,有适合年轻人的,也有适合年长工人的。这是个相当庞大的计划,而它只是其中一个计划而已。
不过,要使计划成功,关键不只是50亿元,而是我们的服务态度和水平。我们必须让到新加坡的旅客有宾至如归、百游不倦的感觉。让他们想要再来。这方面我们还需要努力。
目前,我们在举行一个收集400万张笑容的运动。有些人说,应该是430万张笑容,因为400万张可能会漏了几张愁眉苦脸的。但是,我们的出发点是非常认真和严肃的。 如果部长或官员接见客人时笑容满面、彬彬有礼,他们不会感到奇怪,但是如果德士师傅、在机场的移民官员或旅店的招待员也彬彬有礼,并且办事有效率,那客人就知道这是个“非常”的国家,每个国民都懂得如何欢迎客人,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尊敬,使更多客人到新加坡来。
除了服务业,制造业也有许多空缺等待填补。制造业是新加坡人不喜欢做的工作,工作很多但愿意做的人却很少。这可能是因为制造业的工作要轮班,还得在生产线上工作,纪律比较严,不可以聊天,所以新加坡人总是做得不久。但是,这些其实都是不错的工作,应该尝试去做。
我以晶圆(Wafer Fabs)厂为例。经济发展局花了莫大的功夫,吸引了不少晶圆厂到新加坡设厂,它们却总是找不到新加坡工人,不得不请很多的外地工人。新加坡人不做这些工作,可能是因为这些理由:第一,时间长,需要12个小时轮班;第二,要在无尘埃的工作室里工作;第三,工人必须穿上无尘埃的服装,象太空人,觉得不自在,又不能和同事交谈,更不能抽烟。但是,这些工作薪水不错,而且还是冷气的工作环境,不必在户外忍受风吹雨打、日晒雨淋。所以,新加坡人应该去尝试这些工作。
我们的电子业正在重组,低科技的电子业会慢慢被淘汰,高科技的前景却很光明。所以,如果要照顾低科技电子业工人的饭碗,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从低科技转到高科技电子业,包括晶圆厂。
我知道这很不容易,但是我们应该尝试,而职总也应该协助工人去适应这个新的环境。其实职总正在这样做,例如意法半导体公司(ST Micro)在本地设有低科技的生产线,也有高科技的晶圆厂。我们知道长远来说,低科技厂必定被淘汰或受重组,可能迁移到越南、中国或者其他国家,所以我们不要等到最后一刻,现在就要开始鼓励工人去适应晶圆厂的环境,以便他们在真正需要的时候,能够有更高的机会顺利转移到高科技工厂工作。
职总正在同意法半导体公司合作,鼓励300名生产线工人重新接受培训,让他们转到晶圆厂工作。我问职总的一名工会领袖培训进展如何,他说刚刚开始,但只许成功,不许失败,因为如果不能这样做,以后会有很大的问题。
提供良好又负担得起的医疗服务
我也知道所有的国人都很担心医药费的问题。我们的人口一年一年地老化,大家看到家长及朋友的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,当然会为自己的医药费问题而担心。
上个星期的《早报星期天》发表的一项调查结果,显示新加坡人都担心医药费。我看了报道之后,与卫生部长许文远的反应都是一样的,因为不需要看调查结果,我们也知道新加坡人有这方面的忧虑。我们的基层都知道这是大家在担心的问题。
实际上,不只是新加坡,全世界的国家都担心这个问题。我们有自己的一套医疗保健机制,其他国家也有。我们对本身的机制不完全满意,其他国家也是如此。不论你采取的是什么制度,都总会有人认为别人的制度看起来比较好,因为你看到了本身制度的缺点,却看不到别人的缺点。
美国人的医疗保健靠的是保险,但是保险费昂贵,很多人因为负担不起而不买;在英国,政府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,但是医院总是排队排得很长,当地人也不满意,因为还是得不到良好的服务;中国的医疗服务以前是免费的,但是很多人却得不到照顾,现在样样收费,很多人都负担不起。因此,新加坡的制度虽然不能说是完善的,但是跟其他国家相比,应该也有自己的优点。
我们的基本政策是确保人人都负担得起医药费,而我们采取的是双管齐下的制度,一方面靠政府的津贴,另一方面靠“三M制度”,即保健储蓄、健保双全计划和保健基金。“三M制度”是个非常有效的安全网。当然,有很多人,包括一些官员,不了解“三M制度”的细节。
我跟卫生部的一位医生讨论这个问题。他告诉我:“你应该清楚向新加坡人解释这件事情。” 我说:“谈何容易,30分钟怎么说清楚,你了解(3M)吗?” 他回答说:“我了解,但我也是花了一年半才了解。” 我只有20分钟,就让我简单说一说。
这是个帮助所有国人的良好制度。我怎么知道?因为我们的议员每个星期都接见民众。如果选民在医药费上面对问题,肯定会向议员求助,但是议员碰到的因付不起医药费而前去求助的选民,其实并不多。至少这是人民行动党议员的经验。
我也向卫生部查询反对党的两个议员碰到的情况又如何。他们告诉我,反对党的情况也是如此。他们因为医疗保健的事情向卫生部写信求助的情况不是没有,但是少之又少。 由此可见,医药费对多数新加坡人来说,是不需要过于担忧的问题。
“三M”如何发挥作用呢?让我举三个例子。
一、“三M”照顾低收入家庭。因为低收入者生病入院很可能会入住B2级或C级病房。这些病房得到的政府津贴较高,因此收费比较低,一般上保健储蓄足以支付住院费。如果保健储蓄不够用,他们可以依靠保健基金的帮忙,所以低收入者在这方面,原则上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。
二、中等收入家庭可能会入住B1级或A级病房,收费会比较高。但是,我们今年已经调整了保健储蓄制度,提高了每日保健储蓄提款的顶限,协助这群人减轻他们的医药费负担。 基本上,中等收入者的保健储蓄是足够的,他们原则上是有足够的资源去应付自己的医药费。问题是,有些细节的制定还不够灵活,仍有待改善。卫生部正在研究这个的问题。
三、“三M制度”帮助的第三组人是患上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胆固醇过高等慢性疾病的病人。我们今年改变了制度,让这些病人利用保健储蓄支付门诊费。这是一举两得的做法,不但能帮助病人支付医药费,还会鼓励病人及早求医,避免一拖再拖,导致并发症。
我们要帮助病人,但也希望病人和他们的家人可以帮助我们,让我们能把医药费减到最低点。 如果医生给你劝告,最好照做。如果你胆固醇过高,医生要你少吃油腻的食物,那你最好是少吃。不要吃那么多肥猪肉,吃清蒸鱼就好了;就算鸡饭很香,也要尽量少吃,吃鸡粥比较健康,而且比较省钱。如果你不听医生劝告,硬是要吃,病从口入,以后可能有并发症,医药费就会高涨,甚至会有生命危险。
所以,无论你已经生病还是身体健康,我们都希望你能照顾健康,小心饮食,多做运动。 基层组织最活跃的是乐龄组,它们的不少活动都是很健康的,例如太极拳、气功、排舞和快步走等等,有益身心,又能使生活更充实。政府非常鼓励这样的活动,但是人们不应该等到老年,趁年轻就该开始做。 中国前副总理李岚清编了一句顺口溜,很有意思,是这样说的:照顾好自己的健康,“自己不受罪,家庭不受累,减少医药费,有利全社会”。让我们互相勉励。
增加我国人口
我要谈的第三个重要课题,是人口不足的问题。社会要保持活力,不但要有健康的人民,也要有足够的人口,因为人口不够,国家就不可能富强。
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环球化的社会,有越来越多新加坡人离乡背井,出国留学、工作和居住。我们必须接受这个全球化带来得结果,它是每个国家都面对的现象。我们应该同在海外的同胞保持联系,把他们当作我们大家庭的成员。他们可帮忙提供资讯、寻找商机、促进文化交流。当然,我希望他们最终会回到新加坡来发展,成为我们本土社会的一份子。
新加坡要繁荣昌盛,国内要有足够的人口,不然,外强中干,会发生问题。要确保国内有足够人口,必须从两方面着手:一是鼓励生育;第二是吸引新移民。
鼓励生育,我只要简单地谈一谈,昨天吴资政已经讲了一些。这不是一个新问题,但是还没解决。两年前我们提出鼓励生育的政策,至今还看不出有什么显著的成绩。我了解国人为什么不愿意多生养孩子,但是,我希望我们能够逐渐改变人民的观念。
今天,我主要是想谈谈新移民的问题。我们为什么需要新移民?让我给你一个简单的数据解释。假设国人的平均寿命是八十岁,我们要保持四百万人口,平均每年就要有五万个婴儿 -- 四百万除以八十是五万。去年,我国只有三万六千个婴儿诞生,还差一万四千个。我即使出尽法宝,都没有办法再添一万四千个婴儿,绝对不可能,所以我们必须引进新移民。
我知道有一些新加坡人不完全同意这个看法。他们担心新移民会抢走他们的工作,或者在学校里给他们的孩子带来更激烈的竞争。这不是正确的看法。我们不应该把新移民当成威胁,而必须以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。如果我国的人口萎缩,我们将面对很严重的问题。例如日本,它因为人口一年一年减少、老化,而面对严重的问题,不知道如何解决,因为日本的社会的制度和风气,使他们很难去接受新移民。我们就不同。
我们必须人口多,人才济济,我国的经济才会更加兴旺。我以香港为例子。香港人口七百万,几乎是新加坡的一倍。他们的经济比我们蓬勃,服务业、零售业、旅游业都比我们蓬勃,因为人口多,购买力强,能产生互动效用。因此,我们必须维持,甚至增加我国的人口。
即使我们把新移民拒之門外,工作也未必保得住。我最近出访纽西兰,遇到一位纽西兰企业家,他原本在新加坡经营高科技电子工厂,后来他把工厂搬回纽西兰的奥克兰。我很惊讶,问他为什么这么做。他说,他在纽西兰可以聘请到高素质的中国籍工人。因为纽西兰打开门户,引进中国移民,他们找不到高层次的工作,所以愿意在工厂内工作,而且不介意轮班。
所以,如果我们希望我国经济取得增长,就不能把移民拒在门外。吸引新移民最重要的不是政策,而是我们的态度。我们必须以宽广的胸怀来看待新移民,鼓励他们在此安家立业,帮助他们融入社会。移民在生活习惯、语言、穿着等方面跟我们有所差别,因此新加坡人觉得他们是外人,有时对他们会有抗拒的心理。我觉得我们应该接受和欢迎新移民,帮助他们融入我们的社会,使他们成为新加坡的一份子。如果你的邻居是新移民,你应该欢迎他,请他到你家里做客,跟他交往,帮助他认识邻里的情况,不要把他当成外人,希望他搬走。
当然,新移民也应该入乡随俗,在新加坡扎根。这需要时间,第一代可能比较难,但第二代肯定会变成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。
结语
我将在英语的演讲中,进一步解释新加坡所面对的一些其他长远的问题。政府将跟人民磋商,寻找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,确保新加坡可以继续平稳地发展。我们的目标是当国家一年比一年进步,全体新加坡人可以不断向前迈进,并且分享国家成功的果实。
谢谢大家。